×
中日若翻脸美国是否出兵?普京回应语惊四座!
中日一旦摊牌开战谁会站在中国一边?谁又会支持日本?近日,普京说了一句话,让躁动不安的日本举国都震惊了...
普京到底说了什么,打死你也想不到
下载军事头条看全部文章
红色秘营

52 小荷丫告状 乳娘拍巴掌

提到红色**娘,宋天雪给宋天秀讲述田家村胶东育儿所,**娘们的感人故事。

1942年7月,胶东育儿所经过几次搬迁,来到了离千石村几十里远的田家村。育儿所的孩子们由烈士遗孤和抗战指战员的孩子组成。

没断奶的孩子,由育儿所和村里细心挑选出正在哺**期、政治思想可靠、身体健康、家里和自身干净利落的**娘喂养。

收养小千石的周翠荣王田力一家善良淳朴。收养小千石的时候,周翠荣自己的女儿荷丫才8个月,看着怀里才一个月的小千石,周翠荣眼含泪水,十分疼爱这个才一个月就离开亲娘的革命后代。

当时粮食紧缺,育儿所送来的一点小米,周翠荣全家不舍得动一点,也不舍得给自己的闺女吃。自从小千石来了,自家8个月的亲闺女荷丫基本就断了奶,跟着大人吃饭。

由于粮食紧缺全家每天吃不饱饭,周翠荣时常奶水不足,如果实在奶水不够了,周翠荣就用公爹过年喝酒的小酒盅挖上那么两盅小米,熬成一小碗粥一点一点的喂进小千石嘴里,却硬着心肠不给自家小闺女荷丫喝上一点点。

周翠荣觉得这点小米是八路送来养小千石的,小小婴儿亲娘不在身边已经够可怜了,这孩子的爹妈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忍痛离开这么小的孩子。

当爹的在前方打仗,当娘的在公学为革命事业培养后生力量,都是在为咱老百姓打江山,咱不能亏待他们的娃。

自家闺女好歹也八个月了,能跟着大人吃些芋头、地瓜、野菜沫子。

为了周翠荣能有足够的奶水喂养小千石,婆婆时常把挖来的野菜添上点捣碎的芋头,或者板栗渣熬成汤,用筷子头沾点油星儿滴到碗里,给周翠荣喝了好下奶。

马石山突围战时,周翠荣一家和全村百姓被拉网扫荡的日伪军逼到了马石山,这次围堵,有20名育儿所的孩子随**母被围到了马石山包围圈。

周翠荣和丈夫王田力还有婆母抱着女儿荷丫和小千石,躲进马石山一个浅浅的山洞。洞外枪弹横飞、日伪军嚣张的恐吓声和百姓哭喊惨叫声此起彼伏。

12个月大的小荷丫和四个月大的小千石,被洞外的枪炮声吓得哇哇大哭,三个大人手忙脚乱生怕搜山的日伪军发现,就商量着分散躲。婆婆和王田力抱着小荷丫躲进另一个洞里,周翠荣抱着小千石留在这个浅洞。

小千石又惊又冷不停的哭,好在周翠荣随时能喂**汁堵着小千石的嘴。

洞外日伪军嚎叫着驱赶百姓,而小荷丫惊吓加饿扯着嗓子哭,婆婆着急之下只好用小被角捂着孩子的小嘴,待洞外日伪军远去,松开被角一看小荷丫脸都憋紫了。当奶奶的心如刀绞,紧抱着宝贝孙女哭的发晕。

在山上躲了两天回到家看看小千石两天里好歹有口**汁,没怎么受委屈。但12个月大的小荷丫嗓子哭哑了,小脸瘦了一圈。

周翠荣紧抱闺女边哭边念叨:“宝贝闺女,不是娘亲狠心,实在是得先顾着八路后代,人家信任咱把娃交给咱,咱得把娃给人家养好了,不能对不起人家。”

眼看要过年了,天气寒冷、人们不敢出门。出门迎面寒风吹得眼睁不开。强低温下大雪粒子夹着寒风,小石子似的打到脸上像刀割的一般疼。

这天周翠荣早起习惯地摸摸两个孩子的额头,发现小千石发烧,小脸烧的通红,还拉稀。周翠荣赶紧用棉被包着小千石顶着风雪去育儿所卫生室。

卫生室医生诊断说,孩子太小,这是前些天在马石山躲了两个昼夜冻着了,取了点止泻消炎药,嘱咐说孩子这么小身体底子弱,需要给喂些有营养的补身子。

王田力和周翠荣回家看着缸底那点粮食和野菜干,愁坏了,家里粮食不足连点荤腥都没有,用啥给小娃上营养?

天真冷哎,屋里像冰窖子似的。一家老小冻得在炕上围着被窝,王田力搓着冰冷的手说:“翠荣,咱想想有啥办法找点荤腥给娃补养身子?这大冷天,上不了山打不了猎这可咋办。”

周翠荣怀里紧抱着小千石给娃暖身子,她看着小千石的小脸,娃喝了药粉已经退了烧,小脸不红了,但又拉肚子,娃折腾的小脸蜡黄,让人看着心疼。

王田力抬头看见墙上挂着的小渔网眼睛一亮:“翠荣,我去河套凿冰捞鱼!”

周翠荣立刻摇头:“她爹,外头冷的出奇,风雪越来越大,出去都睁不开眼,河面冻着挺厚的冰滑的很,太冒险。”

王田力说了声:“孩子要紧!”跳下炕穿上棉鞋,找了草绳子在鞋上缠了几道好防滑,他去厢房拿了凿子,又提起小网,就开了街门顶着寒风在雪地艰难地朝着河套走去。

三九寒天,暴风雪天里整个村庄一片白茫茫没有人出门,水深大约四尺的河面上随着水底的大石头冻成此起彼伏的厚冰,王田力连走带滑到了河中间,举起凿子狠狠地凿着大约一尺多厚的冰面。

凿子戳到坚硬的冰面只起了小白点,再猛戳几下,破起的冰只有一寸深。

着急之下的王田力猛的解开棉袄扣子,把棉袄甩到冰面上,又继续猛力凿冰,直到累得满头大汗,终于凿开一尺见方的冰窟窿。

此时的王田力,脸上冒汗,身子被风雪吹得打哆嗦,他急忙穿上棉袄,用袖子擦了脸上的汗。

他把小网下到冰窟窿里,不到一炷香的时间,扯了扯小网沉甸甸。他心里暗喜,赶忙用冻麻了的手捯饬着把小网拉上来,这一看,居然网到了四条巴掌长的小鱼。

又下了一网只打上一条小鱼,天冷的很,打开的冰窟窿又开始上冻了。

看着五条小鱼,开心的打颤,冻得哆嗦,王田力迅速的拿起凿子提着小网顶着风雪一步一滑地回家。

一进家他把鱼交给担心得坐立不安的周翠荣,自己赶紧爬上炕扯过被子躺下暖和着冻僵的身子。周翠喜看着冻的说不出话的丈夫,心疼的眼泪啪啪掉。

端了一碗热水让王田力喝着暖和,自己到灶间把五条小鱼收拾干净,留了四条放到院子的大缸里冻着好每天炖汤给小千石喝,这一条,先用筷子沾了点油把小鱼放进锅里煎了两面,切了姜丝放了葱花添了一瓢水烧着,顿时香气飘满了三间房。

**白色的鱼汤熬好了,周翠荣盛了了半碗先送给住东屋的婆婆,又盛了半碗递给西屋炕上的丈夫。婆婆和王田力不约而同地把鱼汤送回灶间:“留给孩子喝了补身子吧。”周翠荣眼眶湿润接过来倒在大碗里留着孩子慢慢喝。

她盛了一小碗端上炕,拿小勺慢慢喂给小千石,13个月大的小闺女荷丫眼盯着碗,小胳膊小腿紧忙活地爬过来,用小手去抢碗。周翠荣忙把碗举的高高的:“闺女,这是给你弟弟补身子的。”

小闺女小嘴一撇委屈地哭,王田力看着闺女委屈的样子,心疼地抱起闺女:“翠荣,咱娃也还小,给她喝几口吧。”周翠荣看着闺女哭的小脸通红,她也红了眼圈,拿起小勺给闺女喂了几口。

看着闺女高兴的吧唧着小嘴,王翠荣叹了一口气:“这穷日子啥时到头,只盼着八路军早日赶走日本鬼子和二狗子,咱老百姓能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。”

王田力给闺女擦着小嘴角流的鱼汤:“有咱八路军打鬼子,咱的好日子有盼头!”

婆婆盛了一碗鱼汤端过来:“翠荣,这碗你喝下。鱼汤最下奶,小奶娃等着你的奶养命。”

周翠荣含泪接过鱼汤咕咚咕咚喝下去,搂过荷丫和千石柔肠百转。艰难的日子,可怜的孩子,尤其是小千石才出生不久就离了娘怀。

她看着喝完鱼汤手舞足蹈的陈千石,喃喃地说:“千石我儿,听说你陈家是三代单传,你爹娘为打鬼子舍下你,奶娘定护你周全,把你好好养大交给你亲生爹娘。”

小荷丫比小千石大八个月,荷丫刚懂事,周翠荣两口子就教给她要好好护着弟弟。小荷丫也很懂事,刚过了一岁半就知道吃饭先让弟弟吃,晚上睡觉醒来要看看弟弟蹬被子没,早上会给弟弟洗脸。待到小荷丫过了两岁生日,就能领着刚会走路的小千石上街玩。

小小的荷丫护弟弟在村子里那是特有名气。小孩子凑到一起难免会有个吵嘴有小纠纷的时候,谁家孩子敢推搡小千石一下,小荷丫会立马竖起小柳叶眉撅起小嘴,奶凶奶凶地边喊:“你敢欺负俺弟?”一边扬起小手毫不犹豫地揍那娃肩膀几下。

日子久了,全村的娃都知道小荷丫的弟弟金贵着,谁敢惹小千石,那小荷丫必先狠狠地欺负回去,然后领着弟弟去人家门上哇哇喊着告状。

每当这时候,大人们都会又好笑又稀罕地哄着这小姐弟俩,还得用俩巴掌放到那惹事儿娃身后啪啪两声假装打那娃两下,小荷丫才会消了气倒腾着两条小短腿,领着弟弟离开人家家门。日子久了,全村当妈的都学会了两手在娃身后拍巴掌这招。

有一天,四岁的小平安为争几颗小石子推了小千石一下。可了不得了,三岁的小荷丫立刻上前举起小拳头朝着平安肩膀上就是两拳,小平安坐在地上哇哇哭着,小荷丫已经扯着两岁的小千石去平安家告状去了。

为啥打肩膀不打脸?因为荷丫妈嘱咐过荷丫打人不打脸,可以打屁股可以打肩膀。

小平安家的邻居三婶子正往平安家去串门,就看见街那头有俩小娃手扯手往这边来了,稍高点的那个小人儿扎着俩小羊角辫,小腿一迈那俩小羊角辫儿就忽闪忽闪,稍矮的那个头顶绑了个冲天鬏,两条小腿走的磕磕绊绊,头上的冲天鬏一步一摇摆。

仔细一看,是小告状精荷丫小手扯着小千石朝平安家来了。邻居三婶子眼瞅着俩娃越走越近,就等在门边看戏。

走到平安家门口,小荷丫就开始张开小嘴啊啊哭,一双大眼努力地眨呀眨,挤出两滴小眼泪挂在脸上,然后小腿费力地迈过门槛喊着:婶子婶子,平安哥欺负俺。

平安妈迎到院子就见邻居三婶子也跟了进来,平安妈和笑弯了腰的三婶子对上了眼神,就知道没啥大事。

荷丫哇哇委屈地喊:“婶子,平安哥欺负俺。”

这时候小平安也回到家,平安妈笑着哄荷丫,想帮荷丫擦擦眼泪,邻居三婶子仔细一看挤出的两滴眼泪早干了,此时是干打雷不下雨。

平安妈心里乐着,一把扯过平安,用两手在平安身后啪啪拍了两下巴掌:“荷丫不生气哈,你看婶子揍平安了。”

然后进屋把走娘家带回的半碗炒花生抓了一小把,给小荷丫的小兜装上几粒,又给小千石的小衣兜也装上几粒,约莫每人能有个六七粒。

小荷丫立马收声,眼睛笑得像月牙:“嗯嗯,谢婶子。”得意地歪头嘟着小嘴瞪了小平安一眼,转身领着走路还磕磕绊绊的小千石出了门。

两个小娃用小手捂着自己的小兜兜,美美地迈过门槛回家给爹妈看花生米儿去了。

身后,小平安眼珠儿一转,一腚坐到地上,委屈地哇哇哇也来了场干打雷不下雨。平安妈赶紧把小平安抱到怀里,也给了他几粒炒花生:“傻孩子,妈哪舍得真的打你,这不哄小荷丫和小千石玩儿么。平安不哭,妈最疼小平安。往后哇,平安要记得你比荷丫和千石都大,得多让着他们点儿。”

把四岁的小平安哄好了,旁边看热闹的三婶子笑的拍手:“平安妈,你说这些孩子咋都那么精怪,小荷丫还没进你家门,就开始张着小嘴啊啊地哭着挤眼泪儿,才三岁的小丫头,走路还走不平稳,就知道这么护着两岁的弟弟,小平安也才四岁,一巴掌没挨,这就坐地上哇哇的委屈。”

哪里舍得真打呀,村里人都知道,小平安和小千石还有许多人家养的孩子都是八路的娃。

看着又跑出家门找小伙伴玩的小平安,平安妈叹了口气:“我是打心眼里心疼这些孩子,小小年纪离开亲爹娘真不容易。”

邻家三婶子出门回家,转过脸一看又乐了:不远处有三个互相扯着小手的娃:小平安、小荷丫、小千石,边走边叽叽嘎嘎笑着嚷着。

宋天秀听着天雪讲述**娘和**儿的故事,十分感叹。淳朴的**娘们为什么这样舍命养护八路军的后代?因为八路军舍命保护百姓,八路军为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奋战。

所以,大义的胶东红色**娘用血和泪保全着**儿,危难时舍弃亲生孩子换取**儿性命,相互叮嘱一定要为八路军护好了后代。

离开亲生爹娘的小千石、小平安和许多育儿所的孩子,享受着奶娘一家和乡亲们如同亲人一般的呵护。以至于后来抗战胜利后陈千石回到亲生父母身边,竟不习惯亲爹亲娘对他的学习和生活自理方面的严格要求,几次闹着要回奶娘家要找荷丫姐找**娘。

抗战时期胶东育儿所红色**娘有300多位,她们用甘甜的**汁,用生命和鲜血保护哺育了1223名**儿,在敌人频繁扫荡和多次迁徙过程中,**儿们无一伤亡。

胶东**娘为抗战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。用**汁和热血谱写了胶东抗战根据地军民鱼水情的浩然颂歌。

胶东**娘们把‘最后一滴奶留给**儿吮,最后一口粮留给**儿吃,最后一件衣留给**儿穿,最后一丝生机留给**儿。’

大义胶东红色**娘,大义革命老区人民。

宋天秀和王大河送天雪两口子出山,看看背篓里露出小脸直拍小手的小豆宁,看来孩子的小胳膊没什么问题了,嘱咐小两口回家路上多看着路,山路崎岖难走得很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章
功能呼出区
content